首页>科技工作者之家>文章内容

马恢 让马铃薯绽放富民之花

发布时间: 2017年05月03日 阅读次数: 13846
马恢,46岁,市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同时还担任农业部薯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张家口)副主任,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授予“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马恢是一位从事农业科研的研究员,但更像一位农民,把马铃薯田作为实验室,成天泡在地里,想着怎么让产量增加。

      马恢,46岁,市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同时还担任农业部薯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张家口)副主任,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授予“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不变的农民情结

     1994年,马恢从河北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坝上农科所上班。

     从此,生性勤劳踏实的马恢便投入到科研一线工作中。坝上农科所的种薯繁育基地在张北县,白天,烈日当头,马恢拿着笔记本蹲在地头,观察和记录作物的生长状况,全然不顾坝上强烈的紫外线把他的脸晒成了黑红色。入夜,蚊虫都跑了出来,专心于工作的马恢常被叮得满身大包也浑然不觉。

     在马铃薯生长期间,马恢做的就是农民的活儿。切种、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去杂去劣,直到收获,中间环节一样不能少。马铃薯生长期间从6月初到9月底,每隔10天,他就要取一次植株样本,对生长细节做精确记载,并带回实验室进行测试,写报告,累积材料。

     在科研工作之余,马恢还积极为推广马铃薯新品种及先进的繁种技术、栽培技术而奔忙。他搞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几乎走遍了坝上马铃薯主产县区,累计组织农民培训班400余期。

     丰硕的科研成果

     21年来,马恢先后承担和主持了科技部863重大专项课题、科技支撑、成果转化、农业部948、行业科研专项、科技支撑等项目30余项,与他的团队研制出不同区域、不同生长周期、不同环境特点的马铃薯品种,成果突出,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研究完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2项,国内领先水平的成果2项。

     马恢育成审定了马铃薯新品种12个,在抗旱性、丰产性、抗病性、品质等方面都较当前应用的同类型国内外主栽品种有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促进了马铃薯品种的更新换代。

     2010年他主研的 “冀张薯8号”新品种获国家农作物新品种保护授权。他育成的“冀张薯12号”推广应用后,丰产性好、大薯率高、抗旱、抗晚疫病等优点倍受种植户青睐。

     马恢研究的一项名为“北方抗旱系列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繁育体系建设与应用”的马铃薯科研项目还在马铃薯育种技术的创新、抗旱型品种的选育、种薯繁育及栽培技术的提高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育成的系列抗旱产品在我国华北、西北、东北11个省(区)的干旱贫水区推广应用后,平均增产20%以上,纯增收33.4亿元,显著提高了我国旱地马铃薯生产水平。

     执着的人生追求

     为了马铃薯育种事业,马恢在农村一扎就是20多年,常常不分节假日,成天在试验田里。播种时节,为了保证试验的播种质量,他亲手扶犁,一整天下来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但第二天还得接着干。收获时节,为了不使试验工作出现差错,他们都是一面考种、测产,一面装卸、搬运。半个多月的收获期后,他整个人都累得爬不起来,连饭都吃不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一个农业科学家的崇高追求就是用科技成果造福人类。

     马恢在工作中总是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以良好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把个人才华与团队智慧和力量完美结合,使他在人生的追求中获得一个又一个成功,充分展现了一位青年科学家的风采。

     梦想仍在延续。马恢和他的团队现在正主持“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张家口综合试验站”科研课题,目前已建立示范县5个,为生产上筛选出主栽品种18个,研究集成了5项高效生产技术,建立示范基地1.8万亩,技术辐射36.2万亩,培训技术人员15600人次。

移动
科协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