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技工作者之家>文章内容

杨新明:心怀病患的骨科领军人

发布时间: 2017年10月13日 阅读次数: 12090
    2017年第九届河北省 “优秀科技工作者”,多次获评省卫生厅“科研先进工作者”, 8次获评为“全市优秀科学技术人员”,2010年“张家口市优秀人才”,2013年 “张家口市科技领军人物”,2014年 “张家口市拔尖人才”,2016年“张家口市重点培育创新团队带头人”杨新明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从事骨科工作31年,从普通医生到骨科主任,再到河北省骨科方面权威专家,杨新明始终坚守对医学的严谨执着,对病人的仁心仁爱。

做医生,认真接诊每位患者

    又是周四,杨新明固定专家出诊的日子,上午7点40到了诊室,下午1点30分,看完最后一个病人,他才和对方一起离开,助手准备的盒饭早就冰凉,凑合着吃了一口,他急忙赶去了手术室,下午还有3台脊柱手术属于4类手术,必须由他亲自主刀。

    “主任每天的工作强度都非常大,上班最早下班最晚,门诊预约挂号最多,手术量全市骨科界最大,医疗技术高,服务态度好,找主任看病的患者特别巨多而且他不让停诊,说很多外地病人都是专程而来,他加班几个小时没事,停诊了人家几十个小时的路程就白跑了。”附属医院骨科主治医师胡长波说。

    1986年从河北医科大学毕业,杨新明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优秀班长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山海坝贫困地区,从老家石家庄市来到了我市附属医院,在骨科一干就是31年。

    从普通医生到科室大主任,他的付出和成绩都一样“闪耀”。“父亲是老革命军人出身,从小我也有军人情结,可却阴差阳错进入了医学专业,既然干一行就要爱一行,毕业后服从分配来到了张家口,当时这里经济落后,医疗水平也有限,我就想要用自己的知识带来改变,最大程度帮助患者。”从事临床工作后,杨新明积极工作、主动学习,很快取得了成绩,1989年被推荐参加了国家卫生部第33届高级骨科医师班学习,进修回来后,他成为骨科骨干,引进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并且主导了多项科研课题,2002年,因工作突出,他被破格提升为骨科大主任,此后附属医院骨科在他带领下也逐渐成为了张家口唯一的双料重点学科即河北省医学重点学科、河北省临床重点专科。

    “医疗技术精湛,对待病人态度亲切。”这是许多病人对杨新明的评价,虽然职位改变,对病人杨新明始终如一,认真接诊每位患者,他坚守在诊疗一线,平均每年诊治万人、主刀手术1400台次,同时,他是张家口最早第一批唯一面向全国招收骨科硕士研究生的导师,也是培养研究生最多的导师,目前已经培养34个骨科研究生,每年还承担着河北北方学院各专业本专科生、进修医生及研究生理论教学任务,每学期保证286授课学时。

做研究,为病患减轻痛苦就是成就

    在骨科31年,杨新明接诊的病患数量十分可观,这也使得他有机会收集更多的医学资料从事相关研究。

    1998年,他在接诊中发现一些感染了“结核”病菌的骨病患者久治不愈,还病情反复,看到病人没能成功治愈,杨新明除了焦急更暗自寻找原因,他查阅大量资料,最终从一本国外医学期刊杂志读到了关于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的介绍,对比病历,他豁然开朗,“会不会病人感染的是布鲁杆菌?”

    有了这样的疑问,他对比病人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对病人血液进行分析化验,最终证实了他的猜测。“布鲁杆菌病俗称布病,主要发生在牛羊牲畜身上,人如果接触患病的牛羊也会感染病菌,伤害脊柱,严重的造成瘫痪、大小便失禁等,晋冀蒙因近牧区为该病的高发地带。”杨新明介绍,因过去一直没被重视,许多布病患者没有得到有效救治。

    杨新明决定开始相关救治研究,他利用十年时间研究了案例、药物,最终成功找出了治疗“布病”的联合用药,并在1998年成功开展了第一例布病手术,经他手术治疗的病人达到90%的治愈率,可以说他让病人的生活质量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观,一些远在上海、深圳的病患也慕名而来。杨新明及其团队也因 “布病”治疗的多项研究屡获省部级奖励,同时他的首例手术成功经验及研究论文发表在国内最高级别杂志《中华骨科杂志》和国际最权威杂志《SPINE》,他本人去年10月受邀参加了在美国举办的北美脊柱大会并进行授课。

    在完成日常工作、教学的同时,工作任劳任怨加班加点担负医院、科室、张家口地区危重症抢救和急诊手术任务,深更半夜夜间会诊及手术已经成为家常便饭,第二天还得正常上班查房、手术、门诊、教学、行政事务管理、下班后辅导研究生科研课题研究,夜间回到家里修改论文及编写骨科专业书,平均每天工作11个小时,无假日休息,每年平均参加市政府机关下乡义诊10余次,帮扶市县区乡级医院开展医疗技术服务,经常组织举办关爱健康大型公益活动,在市电视台、电台、报纸进行科普宣传。工作中勇于创新,多年来,杨新明担任国内15种专业核心期刊审稿专家、23个国家省市评审机构专家及学术分会委员;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撰写论文168篇,其中SCI4篇,论文“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红骨髓接种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获F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主编骨科专业著作4部、副主编2部;在省、市、学院科研立项18项;作为第一主研人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次,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二等奖5次、三等奖2次,省青年科技奖1次,张家口科技进步一等奖8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3次,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次,国家发明专利2次。

    “当我的科研成果成功应用到医学实践中,能实实在在地为病患减轻痛苦,这让我最有成就感。”面对荣誉,杨新明这样说。

做专家,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随着行业内知名度的提升,杨新明作为骨科专家还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近几年,他先后担任了市医学会骨科分会主任委员,市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市运动医学学会主任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医师学会康复分会常委,河北省医师学会外固定与肢体延长分会常务委员等等,他也因此要挤压休息时间不定期参与疑难病症的会诊、研讨等等。

    同时,他还是市工伤事故、劳动伤残、交通事故鉴定专家组组长;河北省工伤事故、劳动伤残鉴定专家组专家;市应急响应预案专家。

    1998年,张北地震,杨新明和同事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冒着零下30度的严寒,他和同事在灾区前线奋战近一周,回来后手脚均被冻伤。

    2003年非典,疫情就是命令,作为医生,作为专家,他首当其冲,边摸索边治疗,冒着生命危险承担着治病救人的使命。

    2008年汶川地震,他又是冲锋在前,第一时间主动请战要求带队进入灾区,展开救治……;2013年张家口坝上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深夜,杨新明临危授命带领团队奔赴事故现场抢救伤员,从深夜到第二天下午整整15个小时完成了6台脊柱骨折手术,在第一时间挽救了伤员脊髓功能避免了截瘫,有人问他,已经功成名就还图什么?要这么拼命?他说 “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

    因为身为医生的责任心,他做断指再植手术一连11个小时,不说疲累;因为身为医生的良心,他平均每天6-7台手术,有时一天最多需要作9台大手术,再累也不愿意放弃一个病患的治疗时机;因为医生的仁爱之心,明知因饮食不规律患有严重胃病,他仍坚持不停号,加班接诊病患。杨新明用31年如一日的坚守,让我们看到医者的责任心、良心、仁爱之心。

移动
科协
微信公众号